“宁电入湘”特高压工程(娄底段)将于今年建成投产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3月21日,湖南娄底召开2024年重点电网项目建设推进会议。 会议介绍,2024年,娄底预计全年电网投入22.04亿元。计划建设35千伏及以上主网工程38项,新开工输变电工程14项,投产输变电工程24项,开工建设娄底民丰500千伏变电站改扩建工程、新化北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宁电入湘”特高压工程(娄底段)、民丰―南岸500千伏线路工程、涟源北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大汉110输变电工程等重点项目。

蓝冠网址_广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 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电网建设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日,广东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内容提到,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以数字电网推动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电网建设。加快建设广州坚强主网架,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积极接纳区外清洁能源送入,保障本地新能源机组应接尽接、全额消纳。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等技术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结合国家新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氢能产业布局、区域产业发展,打造广州超大型城市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成南沙全国最大5G+智能电网、南沙“多位一体”微能源网项目。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以数字电网推动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电网建设。加快建设广州坚强主网架,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积极接纳区外清洁能源送入,保障本地新能源机组应接尽接、全额消纳。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等技术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结合国家新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氢能产业布局、区域产业发展,打造广州超大型城市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成南沙全国最大5G+智能电网、南沙“多位一体”微能源网项目。积极支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项目建设,建成国际金融城起步区、明珠工业园、南沙超级堤等示范项目。鼓励和规范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及独立储能等各类新型储能项目示范应用和规模化推广。探索开展电氢协同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研究、集成验证及工程示范。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完善需求侧响应政策支持及补贴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积极引导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到2025年,建成超大城市坚强智能电网,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左右;到2030年,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广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以系统观念全力推进碳达峰行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广州实际,科学准确处理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按照着眼长远总体部署、统筹安排一体推进、多方发力重点突破、科学发展确保安全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区、各行业碳排放现状和减排潜力,分类别、分领域明确碳达峰目标任务,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力推动绿色广州、美丽广州建设,为全省、全国2030年前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奋力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 (二)工作原则。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强化市层面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中长期规划一体推进。立足各区、各领域、各行业发展实际,合理制定目标任务,推动重点领域、关键行业和有条件的区尽早达峰。更好发挥政府在优化公共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公平竞争、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的管理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在推进碳达峰工作、特别是科技创新方面的基础性、主体性作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深度降碳。稳妥有序推进全市碳达峰行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更加健全,绿色便捷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国领先,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行动。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为全市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建成,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国内城市前列,确保全市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 三、重点任务 抓住碳排放重点领域、行业和关键环节,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深入推进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大幅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体系,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全面形成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探索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坚决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推动能源革命,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油品等高碳能源消费,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加快发展新能源,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基础上,逐步减少传统能源消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1. 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清洁高效利用,压减非发电用煤,严格控制水泥、石化、纺织、化工等重点行业煤炭消费量。夯实煤炭煤电兜底保障,推动珠江电厂、恒运电厂等临近服役期满的煤电机组等容量替代工作,推动在役煤电机组开展“一机一策”改造升级,确保煤电机组能效提升。探索建设大型煤电机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 2. 合理控制油品消费。加快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油改气”“油改电”工程,探索生物燃油在航空运输业的示范应用,持续提升终端燃油油品利用效率。控制石化等重点行业新增油品消费规模,鼓励先进集约的石油加工转换方式。控制“十四五”期间油品消费增速在合理区间,推动油品消费总量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达峰并稳中有降。 3. 积极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建成投产珠江天然气电厂二期、花都天然气热电、恒运白云天然气发电等一批高效天然气发电项目。鼓励工业园区、交通枢纽、商务区等负荷集中区域灵活布局分布式能源站。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全面推动工业企业天然气大用户直供。多渠道拓展海内外气源,持续完善天然气输配网络,稳步提高主干管网输配能力和覆盖率。到2025年,建成天然气发电装机900万千瓦;到2030年,力争天然气发电装机达到1200万千瓦。 4. 加快发展新能源。加大力度推进太阳能开发利用,加快黄埔、花都、从化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积极推动公共机构建筑、工业园区、企业厂房、物流仓储基地等建筑物屋顶建设光伏项目。统筹规划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布局,积极推进福山电厂二期等生物质电厂建设,提高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加快生物质能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照明、炊事、制冷中的应用。在南沙、从化等区合理布局建设分散式风电项目。探索氢能作为传统燃料替代,推动氢能在交通、电力、热力等领域的示范和规模化应用。鼓励从化、增城等区拓展地热能应用领域,积极谋划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达到250万千瓦左右;到2030年,力争达到300万千瓦左右。 5.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以数字电网推动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电网建设。加快建设广州坚强主网架,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积极接纳区外清洁能源送入,保障本地新能源机组应接尽接、全额消纳。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等技术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结合国家新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氢能产业布局、区域产业发展,打造广州超大型城市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成南沙全国最大5G+智能电网、南沙“多位一体”微能源网项目。积极支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项目建设,建成国际金融城起步区、明珠工业园、南沙超级堤等示范项目。鼓励和规范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及独立储能等各类新型储能项目示范应用和规模化推广。探索开展电氢协同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研究、集成验证及工程示范。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完善需求侧响应政策支持及补贴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积极引导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到2025年,建成超大城市坚强智能电网,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左右;到2030年,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提高能源投入产出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充分发挥节能降碳增效对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作用。 6. 全方位提升节能降碳管理水平。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行市、区、重点用能单位三级用能预算管理,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制度,将节能审查与各区能耗双控指标挂钩,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实现节能降碳源头管控。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健全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加强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大幅提升用能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建立广州绿色节能低碳技术共享服务库,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及成果应用。加强节能监察执法队伍建设,建立跨部门联动监察机制,强化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 7. 大力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双控预警调控机制。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扩大重点用能单位管控范围,将大型公共建筑和中型以上数据中心等纳入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对重点用能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加快推动既有数据中心绿色升级改造,科学合理布局新建数据中心,鼓励数据中心通过绿色电力交易、认购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购买节能量等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推动市、区两级监管重点用能单位全面开展节能诊断、节能审计,以能效领跑者和国际先进能效水平为参照,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严禁利用数据中心开展虚拟货币“挖矿”活动。 8. 持续提高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加大各级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对一级及以上能效水平重点用能设备的采购力度。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动公共建筑变压器、空调、风机、水泵、电梯、照明灯具以及工业企业锅炉、压缩机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用能设备。严格执行节能审查要求,加强日常监管,规范重点用能设备在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生命周期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9.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动广州建设“无废城市”,推动产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促进园区废物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再生水资源利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加快在南沙、增城、白云等区建设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基地和装修垃圾分拣中心等设施。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提升汽车、电力、石化、电子信息等行业和领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积极推动汽车零部件等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监管机制,加快构建以大中型转运站为核心的现代化收运体系,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将广州打造成为垃圾分类样板城市。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8%、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5%,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到2030年,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 (三)工业深度减碳行动。 进一步加快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制造业比重,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确保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的同时实现碳排放稳中有降。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6%以上;到203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30%以上。 10….

蓝冠_重庆:推动用户侧储能发展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023年,重庆市提出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要求加强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技术集成应用,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用户侧储能可以在能源供应不稳定或突发情况下提供能源储备和应急供电,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发展用户侧储能是加强电力供应保障、促进新能源消纳及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抓手。在加速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重庆市积极推动用户侧储能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用户侧储能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四方面挑战 近两年,重庆市用户侧储能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地方政策清晰有力。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之一。这为推动用户侧储能产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产业链雏形显现。目前,重庆已引进新型储能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材料生产等上中下游企业22家。在电子信息、工业园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等多种场景中,用户侧储能应用前景广阔。市场热情较高。全市用户侧储能已建成36个项目装机规模11万千瓦/22万千瓦时,预计2026年装机规模将达到100万千瓦/200万千瓦时。 受益于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双重驱动,重庆市用户侧储能规模化应用趋势逐渐呈现,但仍面临四方面的挑战。 一是储能市场机制有待完善。目前仅铜梁区和两江新区发布了支持用户侧储能发展的补贴政策,用户侧储能的专项指导意见也较少,需要进一步明确设计、安装、验收、投运、电池回收等管理规范。二是项目投资收益率偏低。目前用户侧储能项目主要依靠峰谷分时电价差套利,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三是储能产业链有待完善。较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而言,重庆新型储能产业起步较晚,电池生产、系统集成、梯次利用龙头企业较少。四是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从完善机制政策、技术标准及加强产业协同等方面推动用户侧储能发展 目前,重庆市从完善机制政策、技术标准及加强产业协同等方面推动用户侧储能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发展新型储能是全市电力保供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建设数智化坚强电网的重要一环。在规划布局方面,开展全市新型储能调研工作,出台全市用户侧储能发展专项规划,推动用户侧储能多元化有序发展。在完善组织保障方面,建立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各相关部门及单位配合的用户侧储能管理体系,涵盖规划、建设、运营及应急等专业,明确各部门、各单位权责,确保用户侧储能规范有序、科学健康发展。在技术研究方面,探索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体系,深化固态电池、储氢、超级电容、熔盐等储能技术路线研究,结合工商业不同应用场景开展用户侧储能新技术示范试点工作。 完善激励政策,丰富赢利模式。储能项目合理的盈利空间是市场关注的重点,也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基础。在激励政策方面,两江新区发布支持新型储能发展专项政策,对新引进的重点新型储能产业项目最高支持额度可达3000万元;铜梁区发布支持新型储能发展八条措施,对用户侧年利用小时数不低于600小时的新型储能项目,连续3年给予项目投资方0.5元/千瓦时的资金补贴。为丰富赢利模式,两江新区提高新型储能功能性收益,支持社会主体在新区具备条件的产业园区、数据中心、交通枢纽场站、公路服务区等区域建设储能相关设施。 丰富应用场景,促进产业发展。重庆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力促新型储能在各领域加快应用,推动产业发展。铜梁区推出“零碳”美丽乡村、园区企业、办公楼宇光储充一体化等多个储能示范场景,实现清洁能源存储及就地消纳。丰都县打造“光伏+储能”新型养猪场,发展低碳养殖。 加强安全监管,统一标准规范。用户侧储能项目安全可靠是高质高效运行的前提。结合国家相关部委指导文件,合理划分用户侧储能各方安全职责,制订用户侧储能并网安全管理措施。组建储能领域专家团队,为用户侧储能安全风险评估、项目评审、方案论证等提供专业技术支撑。结合在运用户侧储能项目运行情况,开展“分布式光伏+储能”、工商业用户储能配置科学论证,在保障经济性的情况下,力争实现对电网支撑效果的最大化。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系统研究全市用户侧储能选址、建设、运行、维护、消防等相关环节的技术标准,出台统一指导文件,保障新型储能安全发展。 建议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安全保障措施和产业链 用户侧储能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市场机制、安全保障措施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考虑重庆用户侧储能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议: 完善市场配套政策及盈利模式。建议出台覆盖面更广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政策性融资措施,以需求为导向,激发市场活力和储能发展潜力。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交易、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建设进度,推动储能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各类市场,丰富盈利模式,为储能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完善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机制。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完善储能电力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明确用户侧储能市场主体,明确市场参与者权责。 完善储能产业链发展机制。加强政产学研用各方协同,畅通信息渠道,健全用户侧储能产业链技术研究、管理运营和政策措施等协调机制,促进产业链顺畅发展。 完善储能发展安全保障措施。搭建用户侧储能智慧数字监管平台,实时监测用户侧储能项目运行情况,全方位掌握设备状态,提升项目运行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将深化“新型储能+”场景应用研究,研究基于技术需求、价值需求、市场需求、投资需求、产业需求的储能生态产业模型,积极打造储能产业创新引领区、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应用区,助力夯实重庆市能源保供基础。 (作者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国网甘肃电力全力推动特高压工程高质量建设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3月22日,在甘肃境内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在通过落地双摇臂抱杆开展铁塔组立工作,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运用机械化施工流水作业方式有序开展基础及铁塔施工联合作业,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在大规模开展旋挖钻机机械成孔施工。

蓝冠网址_青海:《海北州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日,青海省《海北州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计划通过三年治本攻坚,全州能源、电力系统各单位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坚守安全红线的意识更加强烈,消减重大安全风险、消除重大事故隐患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针对能源行业重大事故隐患的一批”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措施落地见效,标准体系更加完善,保障安全生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2024年底前基本消除2023年及以前排查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存量,2025年底前有效遏制重大安全隐患增量,2026年底前形成重大安全隐患动态清零的常态化机制;能源、电力系统本质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全州能源、电力系统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平稳向好。 海北州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安全防范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巩固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成果,聚焦安全生产“5685”机制和“六有六必须”工作要求,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对照国务院安委会印发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安委〔2024〕2号)总体部署,依据省能源局《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总体安排,结合《海北州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具体要求,制定海北州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州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牢牢把握平安建设新要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结合安全生产“5个百日攻坚战”、“安全隐患排查整治6个全覆盖”、“8个重点行业领域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十一项行动”,落实落细国务院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省33条和州51条具体措施,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聚焦安全生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着力补齐安全生产短板弱项,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高风险隐患排查精准度、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性,持续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不断提升安全防范、安全管理能力水平,为构建“243”发展布局、推进“五个海北”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三年治本攻坚,全州能源、电力系统各单位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坚守安全红线的意识更加强烈,消减重大安全风险、消除重大事故隐患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针对能源行业重大事故隐患的一批”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措施落地见效,标准体系更加完善,保障安全生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2024年底前基本消除2023年及以前排查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存量,2025年底前有效遏制重大安全隐患增量,2026年底前形成重大安全隐患动态清零的常态化机制;能源、电力系统本质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全州能源、电力系统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平稳向好。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教育培训行动。 1.组织安全理论轮训。会同有关部门和培训机构分批分类开展能源、电力系统领域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理论轮训,安排有关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人员同步跟班培训,提升学习培训覆盖面。 2.开展安全专项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作为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学习教育、专业培训、能力提升必修课,组织煤矿、火电厂、水电站、新能源场站等生产经营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教育培训,实现全覆盖。 3.提升教育培训覆盖面。把有关能源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情况纳入安全生产检查重点事项,推动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知险、明责、履责、尽责。 (二)推动能源、电力系统重大安全隐患动态清零。 4.落实能源、电力系统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责任。推动能源、电力系统企业完善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重大安全隐患自查自改常态化机制。督促能源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季度带队对本单位重大电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情况至少开展1次检查,针对重大危险源、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危险作业等关键部位、人员密集性作业场所和工程外包管理等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排查。对于能源行业企业未开展排查或者查出后拒不整改等导致重大安全隐患长期存在的情况,参照事故调查处理,查清问题并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5.强化能源行业重大安全隐患统计督办。2024年底前,推动各县管理部门、能源行业企业建立健全本县、本单位的重大安全隐患统计分析机制,完善重大安全隐患台账。推动重大电力安全隐患信息共享集中,实行清单制管理并动态更新整改落实情况,落实《电力安全隐患治理监督管理规定》关于重大电力安全隐患治理的督办制度,推动照单逐条整改销号,确保重大电力安全隐患闭环整改到位。 (三)巩固提升大电网安全防御体系。 6.做好电力系统稳定工作。按照新形势下全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工作会议相关部署以及《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有关要求,国网海北供电公司督促各县和相关企业做好电力系统主网相关上网设备安全稳定督导检查工作。 7.加强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分析。国网海北供电公司发挥运行方式分析的牵头作用,开展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分析和大电网安全风险分析,持续提升系统运行机理分析和安全风险分析的准度和深度,推动安全风险分析从定性向定量转变,形成覆盖全年、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电网运行方式分析机制,为电力系统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提供科学的技术保障。 8.做好关键环节安全风险管控。督导有关电力企业落实《防止直流输电系统安全事故的重点要求》《关于加强直流输电系统安全管理的通知》《电力二次系统安全管理若干规定》系列文件,强化直流输电系统安全管理。督促有关电力企业强化大型充油主设备状态管控,加快换流变、套管等重点隐患治理,提升特高压、主设备安全可靠性。督导电力调度机构和发电企业严格落实发电机组并网安全评价相关标准规范,认真做好机组并网安全评价工作,确保并网机组满足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条件。 9.加强电力设备质量隐患排查。聚焦配电变压器、电力金具、高压开关和控制设备等应用广泛、产品质量问题较为突出的重点设备,全面开展企业设备隐患自查,开展新采购电力设备质量状态和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建立完善设备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有效提升电力设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10.强化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严格落实《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等文件要求,坚持”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原则,强化结构安全、本体安全,加强态势监测,提升技术防护手段,加强实验室建设,全面提升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水平。 (四)加强大坝、电力建设施工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 11.做好水电站大坝安全监管。督导电力发电企业认真落实水电站大坝安全提升专项行动重点任务,持续排查整治大坝安全风险隐患,建立问题和措施”两个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指导电力发电企业所辖坝高100米以上的大坝、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坝建设在线监控系统,其它大坝实现在线监控功能;提升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管理水平,全面实现自动化报送。 12.加强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监管和质量监督工作。健全完善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及参建单位主体责任,深入排查整治转包、违法分包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电力质监工作,加强对电力质监工作的考核,完善质监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发挥好质量投诉举报和质量问题通报的监督作用。 13.着力加强风电工程安全管理。针对轮载高度100米以上风电机组,设计环节加强风机动力性能与风场环境耦合分析,建立健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专家论证、旁站监理等施工安全管理制度。重点针对超期服役或服役年限超过15年设备、100米以上的钢管塔筒设备、2019年以后至中央财政补贴取消前投产设备,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督促发电企业加强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利用风速仪、视频监控、起吊设备监测监控、塔简动力性能监测等设备,实现对风电施工和运行状态监测预警。 14.做好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整治。督导电力企业持续推进电力行业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严格落实危化品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尿素替代液氨改造工程,2024年底前脱硝用液氨重大危险源改造全部完成。 15.加强储能电站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督促电力企业优化设备选型,严格竣工验收和并网接入管理,提升电站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储能电站设备运维管理,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增强储能电站应急消防处置能力,杜绝电站异常危及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情况发生。 (五)强化油气管道保护和煤矿本质安全。 16.做好油气管道保护工作。严格投资项目管理,在项目审批核准过程中强化安全设施工作要求,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压实企业管道保护主体责任和各级地方政府管道保护部门属地监管协调责任。完善涉管道保护两项行政许可事项工作规程,从规划衔接、占压清理、相遇相交关系处理三个方面,重点加强管道保护重大问题协调。 17.推动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在行业规划、法规等政策制定过程中,将安全生产作为重要内容,增强煤炭安全保供能力。要求项目单位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程规范,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 (六)发挥安全科技支撑作用。 18.推动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大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提升能源等领域安全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聚焦重大风险隐患,加大安全生产科技项目攻关力度。组织建设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示范技术、新装备。加快推动电力安全监管模式向事前预防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流域水电安全和应急平台建设,2025年底前各项功能进一步完善。指导电力企业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持续加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应用和升级改造力度,2026年底安全生产风险智能化管控能力显著增强。 19.着力强化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科技支撑。推动电力建设工程参建单位开展”智慧工地”建设。推动电力建设产业工人智能化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电力建设企业、产业工人和在建项目”三位一体”的动态资源,探索建立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全生命周期职业履约档案的智能化生成系统、流动从业人员的数字信用评估和流动风险管控系统,研究建立全行业流动从业人员统一监管约束机制。针对创新研发的新型电力建设技术及装备,配套做好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编制工作,强化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支撑。 (七)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能力。 20.加强电力行业安全教育培训。推动电力行业于2025年底前,完成电力建设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及重要安全管理岗位人员集中培训。推动电力企业2024年底前细化完善各类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频次、内容、范围、时间等规定要求,强化教育培训动态管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动画、短片、微课直播、VR 感知等科技手段,丰富培训内容和组织开展形式。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推动电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做好电力安全科普宣传教育。 21.加强重点岗位人员考核管理。督促电力企业严格所属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将重大电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有关要求作为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要求,严格电气焊作业等特种作业人员管理,严格遵守生产安全操作规程。推动电力企业加强对外包外租等关联单位的安全生产指导、监督,将接受作业指令的劳务派遣、灵活用工等人员纳入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严格安全培训和管理,切实提升有关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能力。督促电力企业明确有关生产作业人员的安全准入机制以及不符合安全条件要求的退出机制,提升人员整体能力水平。 22.提升电力应处置能力。有序开展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演练,满足安全风险防范、重特大灾害事件、电力事故抢险救援等需要。电力企业聚焦从业人员疏散逃生避险意识能力提升,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疏散逃生演练,让全体员工熟知逃生通道、安全出口及应急处置要求,形成常态化机制。推动电力企业全面依法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 (八)健全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23.加强规划等环节风险源头治理。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各类发展规划的能源电力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有效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等,在能源电力行业规划布局、项目选址等前期环节,强化重大安全风险源头管控。…

蓝冠_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与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吴磊会谈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3月21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在公司总部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磊举行会谈。双方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全国两会部署,保障电力可靠供应,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金炜,上海电气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金孝龙参加会谈。 辛保安欢迎吴磊一行到访国家电网公司,对上海电气集团取得的发展成绩表示祝贺。他表示,公司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力弘扬电力精神和电网铁军精神,扛牢电力保供首要责任,推动绿色发展能源转型,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带动技术、标准、装备一体化“走出去”,以“一体四翼”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当前,公司正以数智化坚强电网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需要电气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入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在特高压工程建设、新能源开发利用、高端装备制造、国际业务拓展等方面开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合作,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共同推动我国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 吴磊感谢国家电网公司长期以来给予上海电气集团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并介绍了企业经营发展情况。他表示,国家电网公司拥有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在保障电力供应、推动能源转型、深化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成绩令人钦佩,值得学习借鉴。上海电气集团专注于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数智集成三大业务领域,聚焦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方向,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上海电气集团与国家电网保持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双方聚焦特高压工程建设、电气设备应用、海上风电送出与消纳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深化技术联合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应用,为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海电气集团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王抒祥,国网国际部、特高压部、设备部负责人参加会谈。

蓝冠客服_政策解读丨今年,浙江能源电力如何保障?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024年是“十四五”关键一年,各项经济指标能否达到计划要求,关系到“十四五”目标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 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电力需求与日俱增,如何保障?重点保障哪些领域呢?日前,浙江省发改委、能源局印发《2024年全省能源保障政策》。 小e带您一起了解下。 2024年浙江省预计用电量6500亿度 2023年,浙江GDP首次突破8万亿元大关,显示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此同时,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6000亿度大关。 今年1至2月,全省全社会用电量906亿度,同比增长15.7%,其中工业用电量543亿度,同比增长16.0%。从用电量来看,经济发展延续向上向好趋势。 这同时意味着今年浙江能源电力保障,依然要承受较重的担子。权威部门预计,今年浙江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6500亿度。其中,夏、冬两季最高负荷将分别达到1.2亿千瓦和1.05亿千瓦。 浙江将继续统筹保供与稳价目标,落实能源资源,保障全社会电量供给,其中天然气供应190亿方左右,电煤供应1.1亿吨以上,全力确保高峰时段、重大活动等能源安全保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正常生产、重点民生保障用能需求。 同时,浙江今年继续科学精准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备足200万千瓦以上空调柔性调控、280万千瓦移峰填谷能力,鼓励企业自主调节、自主避峰。 能源保障向民营经济倾斜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占浙江GDP总量的67%。 近年来,受疫情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浙江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一定影响。开年以来,浙江坚持“民营经济兴则浙江兴”理念,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能源保障和电力服务上,今年浙江将制定民间投资项目分季度用能保障清单,确保新增能耗支持民间投资项目比重不低于70%。在杭州市余杭区,钱江制冷入驻新园区,厂区面积增加带动用电需求增长,供电公司将供电容量从7080千伏安升级到19800千伏安,并协助企业安装10兆瓦屋顶光伏,年预计发电量1000万度,支持企业生产用能。 政策同时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参与能源领域投资。 2015年,民企控股的浙石化投资1730亿元在舟山建设绿色石化基地项目,一期2019年投产。温州三澳核电站也是民营资本参股民用核电项目,总投资1200亿元。可见,民营资本已深度参与浙江能源电力发展。能源电力保障向民企倾斜,正是基于浙江特色作出的决策。 此外,今年能源电力要全力保障先进、重大项目。政策提出,全年保障新上重大项目用能2000万吨标准煤以上,确保省重大建设项目用能“应保尽保”,列入“千项万亿”工程的重大产业项目原则上2月底前保障到位。 继续推动用电稳价降价 2021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范围内电煤价格一路上涨,造成发电企业发电意愿不高,也诱发短时电力供应紧张,一度推高电力价格。 因此,浙江高度重视电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023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及国家电网公司政企协力、共同努力下,浙江全省一般工商业电价完成全年降价目标,有力扶持了浙江企业生产,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浙江将继续推动用电稳价降价。科学有序实施煤电价格联动、煤电联营、外来电合作、经济调度等调节机制,推动工商业电价在原有基础上稳中有降。重点加强煤炭资源丰富省份、企业实质性合作,提升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率、采购量,降低电煤采购成本。 同时,浙江将推动全省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力争全年实现市场化电量3300亿度左右,发挥中长期交易电量的压舱石作用,实现占比不低于95%。并不断完善电力市场信息发布机制,加强电力零售市场规范管理,切实保障全省一般工商业电价稳中有降。 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浙江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突破5500万千瓦。 浙江提出,要支持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2024年新增风电、光伏装机800万千瓦以上,省管海域850万千瓦海上风电“应开尽开”。大力实施“光伏+农业”“光伏+工业”等“光伏+”行动。在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先后在区政府大楼、未来研创园鸿雁园区,利用钙钛矿光伏板打造“光伏+建筑”“光伏+工业”,结合储能、低碳园区智能管理系统等,打造新能源高效开发和利用样板。在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项目上,国网浙江电力目前已将多个“光伏+”项目送出工程列为迎峰度夏重点工程,确保工程早投运、早发挥作用。 围绕可再生能源发展,浙江将加快支撑性能源项目建设,做好重大电力项目配套送出工程保障。今年浙江计划开工建设甘电入浙特高压工程、240万千瓦核电机组、364万千瓦清洁煤电机组、2座抽水蓄能电站,全年新增电力装机1200万千瓦以上。 新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今年争取全年新增充换电站2000座以上、公共充电桩20000根以上,其中乡村地区10000根以上,并用好国家充电基础设施奖励资金和省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奖补资金,重点支持乡村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及运营。

蓝冠_496.8公里!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地选址公示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3月19日,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地选址公示。 本项目在武威市民勤县拟建设一座±800千伏常规换流站,换流功率8000兆瓦,拟用地面积27.9490公顷,同步在甘肃境内建设输电线路约496.8公里。输电线路起于武威市民勤县蔡旗镇石羊河西换流站,线路整体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布设,途经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白银市景泰县、靖远县,平凉市静宁县、庄浪县,天水市秦安县、清水县、麦积区,陇南市两当县,止于甘陕界。

蓝冠_四川成都:加快配电网升级换代 2030年电网具备5%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3月20日,四川成都印发成都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指出,加快配电网升级换代,重点依托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力系统实时平衡和安全保供能力,构建“1+2+N”城市级虚拟电厂一体化发展格局。 到2025年,全市电网安全负荷提升至226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成都电网基本具备5%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此外,推进农村用能结构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争到2025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4%。 同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中试平台,加强央地合作,鼓励新能源、电网等行业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依托省级电网,探索参与电力碳足迹溯源系统建设,探索推进能源碳足迹国际互认,促进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